听过一次演讲,演讲的主题是:国运时刻,呼唤新的质量思维。




演讲中有一段历史讲的非常透彻,他说:
现代质量的工业化,从检测开始。最早在美国内战前后,枪支机械的零部件互换性,让“可检测”的质量,变得更加迫切。当时的枪支是一人一造,各自的枪支完全不同。零件坏了,就只好将整条枪给扔掉。而惠特尼发明的可互换部件的枪械,对后来的质量发展,是一个影响深远的做法。而质量的重要性,开始以“互换性”的形态浮现出来。而可互换性,就涉及到规格的一致性,从而对测量提出非常高的要求。

再往后,福特流水线做到了集大成者,把质量问题送到了高速的传送带上去接受检验,而零部件必须通用化,拿起来就能够用。

随后,数学开始发挥作用,基于统计学的一些数据工具,使得通过测量有限零部件,就能进行质量预防。发明统计工具SPC的休哈特,被称为“统计质量控制之父”。在这个时候,“一致性”成为质量的代名词,甚至一直到现在。一直到今天的工厂,统计仍然被看成是质量的主要控制工具。可以说,这是上百年前工业化所伴生的产物。这也造成了质量庸俗化的阴影。

再往后走,就出现了试验设计,通过对影响质量的关键因子,进行组合测试,从而找到控制质量的最佳参数。这种方法最早在农业领域出现,后来是日本的田口博士,将其大规模引用到制造业,对于日本制造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提升,起到了巨大的作用。这种被称为“田口设计”,后来被美国人加以系统化改造,成为“健壮设计”一派,深深地影响力社会化大生产的时代。

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落后于欧美,但是后起后发,在很多有领域业已实现局部性超越,“撸铁匠”所作出的贡献不可磨灭,甚至厥功至伟,见于江河,见于湖海,在崇山峻岭里穿越,在风雨坎坷中前行……“撸铁匠”,是企运与国运有效链接,世界因他们而美丽、精彩。

乌江大桥:接入云端



拍摄不到的气息,有味道的图片
(正在检测的垃圾发电厂)



正在网格化的生活







Links: